
18 May 2025
印中关系75年:不确定的解冻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S. Jaishankar)谈到: “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充满了剧烈动荡与不稳定。” 中过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经常指出,世界正经历“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印中关系的前景又将如何?
印中关系近期的某种缓和趋势,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双方对于美国可能出现第二届特朗普政府的共同关切所推动。然而,这些可能不足以使两国长期维持紧密关系。特朗普式的极限施压策略终将面临阻力,而与特朗普第一届政府时期相比,中国如今在应对由此带来的影响方面显然准备更加充分。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即使未必一定会发生——印中关系中至少有两个结构性问题将重新浮出水面,成为紧张局势的根源——边界争端和美国的角色。
实际控制线(LAC)紧张局势
随着中国在经济和全球影响力方面的崛起,而印度未能实现相应的发展步伐,两国之间边界争端得以解决的可能性也随之日益降低。印度所面临的结构性掣肘显而易见:军事体系改革迟缓、外交与对外援助的经济资源能力受限、在周边国家中形象不佳,以及国内国产业界与政治精英阶层在对外经贸协定问题上普遍风险规避、缺乏战略决断力。因此,从一项规则来看,中国方面普遍认为,在边界争端乃至其他议题上,并无必要作出让步或妥协。
实际控制线(LAC)摩擦点的部队脱离接触已被宣布完成,但降级和撤军似乎已完全被排除在公众视野之外。如果不采取后续的降级 和 撤军 步骤,那么在中国于2020年越界行动之前所存在的现状将无法恢复,这也将在国内持续产生压力,包括来自印度军方军的压力,要求以某种方式恢复原状。从中方角度来看,印度军方未能对2020年的越界行为作出有力回应,这只会在下一次出现机会时进一步助长中方的冒进行动。
与此同时,西藏问题处于中国对与印度边界不安全感的核心。毫无疑问,中国对西藏的控制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强。中国也有一个明确的后达赖喇嘛时代战略——确保只有中国选择的人才能继任这一宗教职位——这一战略在国内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宗教规范的精心篡改加以支撑,在国际上则通过对世界各国政府的持续施压和长期的公共外交来推进。尽管如此,印度不愿承认中国对西藏历史性控制的扩张性主张,这将使与印度的边界紧张局势持续下去。达赖喇嘛逝世的直接后果将是印中关系的一个特别敏感的时刻,西藏地区的任何骚乱都很可能归咎于印度,并成为中国在实际控制线的另一个场合。
美国因素
印美关系中存在若干矛盾,包括对印太地区安全合作应具备何种形式的分歧,尽管双方正在就贸易协议进行谈判,而经济关系方面同样存在分歧。然而,新德里认为,美国是帮助制衡中国的必要合作伙伴。这是中印紧张局势继续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自视为全球主要大国,并认为自身正与美国处于一种关乎生存的竞争关系中。中国在政治与经济发展模式上日益呈现出有别于美国主导的西方模式的路径分化。在此背景下,北京频繁提到新德里的‘战略自主’政策,其实是对印度可能放弃这一被视为中立立场、转而倒向西方的担忧的委婉表达。因此,印度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Piyush Goyal) 近日将美国关税称为“千载难逢的机遇”,并指责中国以不公平贸易行为破坏全球经济秩序的言论,只会进一步巩固北京对印美关系具有针对中国意图的认知。
对印度来说,挑战在于,尽管存在许多分歧,但在需要替代政治和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推动对当前由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进行改革等方面,印中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识。全球治理中诸如气候变化等领域的规则,唯有在印度与中国能够开展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有效推动与执行。另一些尚未制定的全球治理规则——例如人工智能管理方面的规范——也唯有在新德里与北京在立场上实现更大程度契合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更加公平,且更能体现全球南方国家的利益与关切。
然而,问题最终仍回到两国之间权力差距这一核心议题上。无论是中国国言论和外部行为都表现的整体记录均显示,中国意在谋求亚洲称霸及全球范围内的主导权。中国政权的性质不允许长期妥协或接受真正的多极化。印度方面近期有关中印关系的积极表态,或中国方面关于“龙象共舞”的修辞,均无法掩盖这一根本现实。
结论
2025年4月1日是中印建交75周年纪念日。在这一纪念日前夕,双方均试图借机恢复自2020年事件发生以来双边关系的正常状态。然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未解决的边界争端及美国因素将持续成为两国关系中的紧张根源。在全球多重不确定因素中,这一点是肯定的。
Original: Jabin T. Jacob. 2025. ‘India-China relations at 75: An uncertain thaw’. Hindustan Times. 19 April
Translated by Japneet Kaur
Share th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