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June 2025

中国在西藏的大型水电站:技术官僚逻辑



2024年12月25日,中国媒体报道称,中央政府已批准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墨脱县雅鲁藏布江 “大弯道” 上修建一座巨型大坝。报告进一步指出,该项目是中国努力将该地区发展成为绿色能源中心的关键,并且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政治议程的重要议题

该大坝工程据称比长江三峡大坝还要大,自2006年以来已经酝酿了近二十年。与此同时,中国于2014年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建设并投入运行了几座小型水坝,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的藏木大坝。最后,“十四五”规划(2020-2025)将该项目列入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重点项目,中央领导层于2021年3月批准了本项目。最近的官方公告显示,项目建设很快就会开始。

这“巨型大坝”将位于雅鲁藏布“大弯道”地区,这将影响米林县派镇和墨脱县的背崩镇之间的河段,涵盖雅鲁藏布江绕过南迦巴瓦峰的整个河道区域。。

这项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米林县和墨脱县的地方当局已在拟建大坝区域——墨脱县背崩乡和甘登乡、米林县派镇的居民进行了大规模搬迁。此外,村庄和乡镇政府驻的位置也已迁移,这表明这些搬迁工作正在为大坝建设奠定基础。中国官方话语显示,过去十年来,西南地区的能源项目一直是政治议程上的重点。这些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能源生产以及生态保护等问题。

2021年,印度共产党总书记访问林芝,考察墨果县和美灵市,可以看出墨果坝的重要性。墨脱水电站的重要性如此明显,以至于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于2021年视察林芝,墨脱县和米林。官方报告显示,他询问雅鲁藏布江的生态保护情况—雅鲁藏布江是一个保护区,项目地点位于其中。中国还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昌都、林芝和山南等地区大举投资太阳能和风能项目。此外,当局还加快了包括 西电东送在内的项目建设,以将绿色能源项目与区域和国家电网系统连接起来。

印度背景

印度正式向中方提出了关切,强调其作为下游国家的权利,并表示该项目将对水流产生负面影响。中国方面的公告在印度引发了多种反应,从大坝对生态的潜在影响,到水流向下游国家的影响,以及在邻国冲突期间将水资源武器化的担忧。

中国就在宣布这一公告的几周前,中印达成一项协议就解决拉达克东部军事紧张局势,此前两国在拉达克东部对峙了四年多。印度高级军事官员表示,局势“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峙”,而外交部长苏杰生(S. Jaishankar) 一再强调,双方仍在努力 “脱离” 这一对峙状态,建议双方将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创建信任桥梁由于边界的紧张局势。

 

中国官方对印度担忧的最初回应既表现出冷漠,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诚实。1月6日,中国外交部表示,大坝不会影响下游国家的水流,并淡化了其地缘政治意义。这种冷漠的反应与之前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针对印度在2010年代初期对雅鲁藏布江迄今为止最大的大坝——藏木(Zangmu)水电站提出的关切,中国曾通过政治和外交渠道向印度保证,并表示藏木水电站规模较小,不会影响水流。

随着中印关系的恶化,中国表现出违反水资源共享协议的倾向,例如在洞朗对峙期间就曾停止向印度提供水文数据。因此,这一次中国对印度关切的冷淡态度,凸显出中国在处理跨境水资源共享问题上的潜在转变。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一名高级官员在印度一家主要报纸的专栏文章中, 这种不诚实是多次显而易见的。例如,他声称 “中国从未寻求、也永远不会寻求 ‘水霸权’” ,并立即以中国与湄公河三角洲国家的互动作为例证。但事实是,中国确实在湄公河上游(中国称之为澜沧江)大规模修建水坝,这表现出霸权主义的行为。这种大坝建设导致了下游国家的洪水和干旱。同样,中国所声称的 “中国在紧急情况下多次向印度提供水文数据,并大力支持印度的防灾减灾措施” ,在实际中并不属实。

具体来说,印度对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修建大坝项目的批评,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挑衅行为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国际社会对西藏问题的关注——这是中国政府在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因此,北京不太可能与印度共享有关大坝及其对水流影响的关键数据,这将进一步加深双方之间的互不信任,而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机会之窗比过去更窄。

中国的技术官僚视野

为什么中国在生态敏感地区大力推动修建大坝和其他大型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21世纪前二十年出现了一种范式转变:各国从建设大型水坝转向建设小型水坝。然而,不仅是中国,所有喜马拉雅地区国家也都转向建设大型水坝。虽然控制水资源的地缘政治竞争是重要因素,但推动中国在雅鲁藏布江和中国西南地区建设大型水坝的任务模式,是为了在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生态脆弱地区,通过开发水力、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来满足绿色能源需求。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决策者高度技术官僚化的愿景忽视大坝建设对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对下游国家如印度和孟加拉国所造成的生态影响。

在中国的政治生态系统中,“科学方法”使其政策在意识形态上合法化,并为无视任何反对意见辩护。尽管这种对科学的依赖可能存在缺陷,但都解释了习近平任期时间国家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干预措施。正如中国外交部官方发言人所说,“建设项目的决定是经过严谨科学论证作出的”,因此,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任何负面影响都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过去的经验却与中国方面的说法相矛盾。虽然所有国家都必须共同努力,以避免由于国家对脆弱生态系统的强烈发展干预而导致的潜在生态危机,但中国基于对技术的坚定意识形态信仰的方法,已成为实现任何有意义合作的重大障碍。


Original: Devendra Kumar and Sangay Lachenpa. 2025.‘China’s Mega Dam in Tibet: A Technocratic Logi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Himalayan Studies, Shiv Nadar Institution of Eminence. Commentary. 28 January.

Translated by Japneet Ka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