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April 2025

对中国而言,年龄的意义超越了单纯的数字层面



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对埃及的国事访问中,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据称注意到,埃及人展示他们的文明已有五千年历史。回国后,他命令将中国历史的起源追溯得与埃及相当——尽管根据当时主流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仅有三千至四千年。

这个故事或许并不确凿,但它深刻揭示了北京如何看待世界,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身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

在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及印度、日本等亚洲强国进行激烈地缘政治竞争的当下,中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利用中华文明,将其作为一种工具,

在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及与印度和日本等其他亚洲大国进行激烈地缘政治竞争的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利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的叙事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并取代美国的叙事,以宣扬中国崛起为全球主导力量、并最终取代美国。他们似乎意在传达文明年龄,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且他们的这数字或所拥有的历史长度超出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虽然像印度这样的对等文明地位的国家而言,不可能有如此明显的区别,但中国还是通过其他方式——无论是微妙的还是明显的方式——来传达一种中国文明内在优越性的观念。

扬基后来者

虽然希腊文明可以宣称与中国文明相似的古老——希腊和中国在2017年发起了古代文明论坛——但它不再是西方政治和经济主导的中心。然而,这一权力中心转移至美国,然而与之相比,美国仍是一 个“新兴”国家。因此,中国开始强调一种看似属于古老文明或社会才具备的礼仪或规范行为的缺失,这种缺失被认为是美国所欠缺的。这一观点最著名的表达出现在2021年3月中美新一届拜登政府首次高级别会谈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发表的激烈讲话中。

中国一直受到唐纳德·特朗普 (Donald Trump) 执政期间强硬政策的影响,而他的继任者并没表现出改变这一政策的现象。杨洁篪宣称,“我们把美国想得太好了,我们认为美方会遵守基本的外交礼节”,他认为“在中方面前,美国没有资格说它想站在实力的立场上和中国谈话。”

这句话的含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美国人忽略了,但至少对其国内的听众及其他被列为伟大文明国家而言,杨洁篪暗示,中国能够在巨大压力下仍恪守外交礼仪,这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而美国则因自身较短的历史而缺乏这种能力。因此,尽管中国在能力上与美国存在差距,或者在谈判桌上处于弱势地位,但中国方面在暗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优于美国。

身后是一条漫长的历史之路

 这些信号并非偶然。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的偶像崇拜和对中国文物和遗产的大肆破坏形成鲜明对比,现任中国中共总书记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跟随他的脚步,为了政权的生存和合法性而拥抱中国历史和文化并把它武器化。 他经常在国内外强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和 "中国智慧","文化自信 "和 "历史自信 "如今已成为中国 "自信理论 "的一部分。

今年10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于老挝举行的第 27 届东盟+3 峰会上呼吁 "增强亚洲意识","更好地运用东方智慧",这不过是对中国文化自信和 "中国智慧 "的国际包装,是 "亚洲价值观 "套路的延续。

历史战争

印度是与中国有着相似历史和成就的文明古国,那么中国是如何向印度传达自己的优越感的呢? 中国至少通过三种方式试图削弱印度的血统。首先,尽管中国的声明和文件继续宣称 "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拥有 "源远流长的历史",但重点似乎在谨慎地逐渐转移。在说两国年龄相仿或 "同样古老",或承认其他古老文明的同时,还单独具体提到中国 "有五千多多年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有关中印关系的公开文件中,有关印度古老文明的提法已经减少,而 "中华五千年文明 "的提法却被多次提及。中国显然 "追求和平与和谐"理念,这也被描绘成其 "五千多年"历史的结果,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对印度类似理由的考虑或认可。
中国的第二个策略并不那么隐蔽。 近年来,印度在国际话语中开始使用自己基于文明的表述体系,而中国则公开表示反对。 事实上,中国很快就反对印度在 2023 年印度主办的 20 国集团会议(G20)的文件中使用 "Vasudaiva Kudambakam"(世界是一家)的表述,这说明了中国对使用此类词汇的认识。中国 2020 年在两国有争议边界上的越界行为引发的双边紧张局势仍未得到解决,此外,习近平 9 月份没有出席在新德里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这或许也是因为在印度总理将成为万众瞩目焦点的峰会上,他只是以另一位领导人的身份出现。 他派出了级别较低的国务院总理代表中国出席。
最后,还有一种明确的叙述方式是将印度描绘成在外交政策上缺乏自主性。中国的对话者声称,新德里在利用美国来对抗中国,印度是美国的合作伙伴,试图阻止或遏制中国的发展目标。这种将印度描绘成既利用美国又屈从于美国的形象,还就是削弱印度作为与中国并驾齐驱的文明古国的身份的作用,因为印度已经无法自立,必须依靠另一个更强大的国家。事实上,这种态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20 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康有为在大吉岭流亡期间撰文,将印度沦为殖民地的事实作为对中国人民的警示和国内改革的动力。 他的著作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对印度的看法。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中国学者和外交官在对外政策中似乎很容易忽视印度的作用,尽管他们礼貌地提及印度的 "战略自主权",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因于中共政权的意识形态世界观,即它认为自己与全球自由民主政权存在冲突。 对于中国的外交政策制定者而言,简单地将中国与美国对立起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反对中国都可以简单地归类为受美国指使行事,这在概念和操作层面上也更容易操作。

正因如此,中国近年来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下推出的三个新倡议之一的全球文明倡议(GCI)需要被更加严肃地对待。尽管全球文明倡议(GCI)宣称“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与美”,但它却被视为“源自古代中国智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而所谓的“平等对话与相互尊重”在实践中似乎并不意味着所有文明与中华文明地位平等。

因此,全球文明倡议(GCI )并非一个无现实的抽象概念,而是凸显了中国国内政治叙事与行动与其对外政治叙事与行动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迄今为止比中国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更鲜明地强调了其文化优越感。忽视并未能有效应对这些发展,正像印度和其他国家迄今为止所做的那样,无异于对全球政治中正在形成的新的霸权形式视而不见。


Original: Jabin T. Jacob. 2024. ‘For China, Age is More than a Number’. India’s World. 9 December
Translated by Japneet Kaur